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由科技部于2013年批准成立,并获多项国家级及省级平台支持: 国家级平台: 国家微纳操纵与制造“111基地”(国家外专局-教育部,2017); 跨尺度微纳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教育部,2019); 精密制造及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(国家发改委,2019); 教育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纳米技术方向中方牵头单位(教育部,2013;成员包括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新疆大学)。 主要省级平台: 吉林省单细胞多维信息纳米检测与操纵重点实验室; 吉林省微纳操纵与制造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; 吉林省纳米操纵与制造工程实验室。 此外,中心拥有吉林省首批“黄大年式”科研团队及高校创新团队,形成涵盖基础研究、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多层级协同创新体系。 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(A类),于2009年在长春理工大学科研启动专项、吉林省人才基地及国家科研平台项目的支持下正式成立。中心以“建设国际化一流研究中心,培养国际化高端优秀人才”为使命,聚焦纳米测量、纳米操纵与纳米制造等前沿领域,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国际化人才培养。
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了多维度的科研体系,下设五个实验室及一个分中心: • 跨尺度微纳制造实验室 • 纳米测量实验室 • 纳米操纵与组装实验室 • 超快光学实验室 • 纳米科学与健康实验室
• 光电/生物纳米检测与制造中心(设立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) 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、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,现已形成由教师、博士后研究员、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组成的300余人科研团队。团队具备多学科背景,专业领域涵盖光学、机械工程、电子技术、计算机科学、材料科学及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。在科研环境建设方面,中心拥有约9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学习与工作环境,其中,超净实验室约3730平方米,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硬件支撑。 中心注重创新研究,立足国际前沿,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,与23个国家的42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为国内2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搭建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,已累计向美国、英国、德国和丹麦等国的多所大学派出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合作研究200余人次,接待国外访问学者700余人次。中心创建至今已承担973/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、欧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项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4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,及其他16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。获中英纳米操纵与制造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(2017-2026年)支持,与英国Warwick大学联合培养博士、博士后、硕士和青年教师41名)。 近年来,发表SCI/EI论文626篇,获授权发明专利255件,著作3部。中心的多项成果被中国日报、美国物理联合会、美国光学学会、美国科学日报以及科学网等媒体宣传报道。获中国政府友谊奖、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、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人才)、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奖(两项)、国家科技奖2项、部委和吉林省科学技术奖23项。
2011年,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欧盟科研管理局(REA)、吉林省科技厅和长春理工大学资助下,与德国Oldenburg大学共同创办了纳米操纵、制造与测量(3M-NANO)年度国际学术会议(http://www.3M-NANO.org),并于2016年正式成为IEEE系列会议。2014年,创建纳米操纵制造与测量国际学会(3M-NANO)。
此外,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,与知名高校、科研机构及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多层次合作平台。代表性成果包括: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(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)成立“计算机控制纳米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(JR3CN)”;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成立“生物单分子研究联合实验室”;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成立“纳米精准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”;与苏州慧利公司成立“纳米测量联合研究中心”;与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“纳米光电子学联合研究中心”,依托这些合作平台,中心持续推动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。 中心诚挚欢迎国内外高校、研究机构和企业及个人开展合作,共拓纳米科技未来! 国际会议网页:www.3m-nano.org